专家讲座

时间:6月11日 (周六)10:00-12:00

主讲人: 方向明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方向明,1967年生,1989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现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曾负责良渚庙前(2000)、湖州毘山(2004)、海宁小兜里(2009)、桐庐方家洲(2011)、安吉安乐(2014)等重要遗址的发掘,负责编写《反山》、《庙前》、《毘山》、《小兜里》等大型考古报告,著作有《神人兽面的真相》、《中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南方》、《中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北方》(与周晓晶),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内容介绍:

玉器,是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重要内涵。玉是一种被控制的稀缺资源,琢玉消耗大量的社会生产劳动力,需要系统发达的复杂社会组织来运转,需要一致认同的观念信仰来支撑。良渚琢玉,切割、减地打洼、掏膛线搜、打磨抛光、微雕细刻等各类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华远古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点: 震旦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相关链接



玉璜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现展出于震旦博物馆三楼精品展区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个基本纹样单元,具有深刻的原始宗教与社会内涵,可能为良渚文化“神徽”纹饰,其完整结构包括羽冠、神人与兽面。
这件半圆形神人兽面纹璜通体已基本白化,表面附着少量泥土及黑褐色有机质。横边近缘处透穿两小系孔,器表一面布满繁缛纹饰,一面光素仅见拉切痕迹。施纹面中部以浅浮雕与阴刻线雕琢一组完整的正面取像神人兽面纹,上方神人脸庞呈倒梯形,头戴羽冠,杏目张口,高抬双臂自肘部回折捧于胸前;神人下方兽面重圈为眼,椭圆形眼睑微凸,双眼间以拱梁相连,下部刻划纵向阔鼻及翻卷鼻翼,长扁形嘴内呲露獠牙,两两交错。另玉璜两折角处各饰半个神人纹,若将两者接合,其形象与中部神人纹基本相同,唯不见眼珠,此类“一切为半”的纹饰布局在同期器物中较为少见,可能是依据器形所作的特殊设计。其余器面皆以阴刻线纹和卷云纹为地,线条浑然一体。整体制作精良,构图设计巧妙。
良渚文化早期,璜是彰显女性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然而随着良渚社会中男性地位的日益提高,玉器的主器形也发生迁移,至中晚期璜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已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