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先秦两汉动物玉雕展

展期: 2014/10/16 至 2015/04/29

地点: 5F古器物学研究中心展厅

票价: 特展不另外收费

金秋十月,坐落于黄浦江畔的文化宝盒——震旦博物馆走过开创之年,为了迎接对社会公众开放一周年这一别具意义的时刻,震旦博物馆特别推出“传统与创新:先秦两汉动物玉雕展”。展览由百余件战国到汉代时期的馆藏玉器精品构成,聚焦于两个时代迥然不同的玉雕风格,在对比中展现和阐释古代玉器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嬗变。展览从10月17日起在震旦博物馆五楼开幕,将会持续到明年四月底。

震旦博物馆体系完整的古玉收藏在民营博物馆中颇为罕见,加上策展人吴棠海先生独具巧思的策划,展览将学术性与现代思潮相融合,藉由玉饰共同演绎着“传统与创新”此一恒久主题的风华与变异。优秀的传统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预言。战国便是古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节点,其上承春秋制玉之传统,下启两汉玉器之辉煌,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技法等方面,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在战国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从多视点组合、立体化与艺术化的思路发展出多彩多姿的新面貌,不仅是中国玉器史上又一辉煌时代,更能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潮流、审美品味、设计思路等面貌。

展览由五个单元构成,分别是“材质多样”、“似玉材质”、“依料施工”、“圆雕动物题材”与“玉龙百态”。发扬震旦博物馆古器物学研究中心聚焦于“料、工、形、纹” 的古器物学研究方法与展示特色,观众将领略到战国及汉代玉器在材质分辨、工艺技法、造型演变、纹饰组合等多个方面的对比。“料”指材料特质和出土现象,“工”指制作工法和施作痕迹,“形”指器形和成形方法,“纹”指纹饰和成纹方法,“料工形纹”的四要素正是鉴别器物、构建器物史料体系最便捷最通俗的路径。

展览贯彻“看、懂、好、用”的陈列理念,观众将会多维度、全方位地认识战国和两汉玉器,理解为何这一时期会成为玉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展出文物以战国片饰器及汉代圆雕玉器为主,包括千姿百态的战国玉龙、各种汉代圆雕动物、人物等,回首拱身的战国S龙形玉佩、俯首帖耳的玛瑙兔、仰头卷尾的小玉豹、憨厚笨拙的玉猪握以及敦实可爱的玉狮子等都是极具看点的展品。除动物主题外,还有部分人物玉雕展出,如两件玉雕仕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玉工刻画出长发及腰、长裙曳地的汉代女子形象,白玉者温婉,青玉者娴静,可谓当时的精品重器。

此外,围绕“传统与创新”主题,震旦博物馆将组织多场教育活动、系列讲座、专题导览等,为观众解析展览理念、展品内涵,对展览进行全面、深度地阐释,实践“学术生活化”的目标。开馆一年以来,震旦博物馆始终秉持“保护、传承、奉献”的宗旨,以研究、展示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同时坚持古器物学的推广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期待本次展览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一场高潮迭起的中国传统玉器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