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是基于教义内容和仪式供养需要所进行的带有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原始佛教时期又被称为“无像时期”,佛教造像仅使用象征性的图案暗示佛陀的存在。直至贵霜王朝两大佛教中心--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诞生,用于供养礼拜的佛陀造像才得以出现、普及。
两汉之交,佛教造像随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早期受印度犍陀罗、西域地区的影响,此后逐渐与本土传统融合,衍生出具有鲜明时代地域风格与中国文化艺术内涵的中国佛教造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一环。
馆藏佛教造像主要为佛教艺术初期的犍陀罗造像与北魏、隋唐等时期的本土化造像,清晰勾勒列出中国佛教造像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与美学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