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之夜
古籍中的隐形敌人与守护者——微生物的防与用
古籍,是中国古代典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的普通形制典籍,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智慧、精神与力量。然而,由于现存的绝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容易受水火、虫霉、各种污染的损害,所以古籍一直都是保护难度较大的一种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创新,古籍保护引入了许多新思维、新方法;热爱古籍的一代代人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不断融合、反复试验,探索更新对于古籍的认识,守护着这些中华传统文明的载体。
微生物,作为人类世界中看不见的陪伴,在纸上也是一样。翻开古籍,薄薄的一页页纸上不仅记录着古老的文字或名家的画作,还活跃着许许多多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小生命”。它们以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食,对珍贵的纸质文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但事物皆有双面性。在一些微生物破坏纸质文献的同时,另一些微生物却能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及其生物酶在制浆和防霉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领之夜”二季度将聚焦“文博前沿”。我们希望通过三期讲座试着揭示这一大领域的活跃动态和丰富视角,展现更多学科可能与魅力。
本期讲座,震旦博物馆特邀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艳燕老师,带领我们走入古籍保护的前沿实践,从纸张表面常见的微生物展开,透过斑点和残片,细究背后的“凶手”,探索纸表微生物的奥秘。
主讲人

黄艳燕,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先后于2006年、2013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博士学位;其中,2008年–2010年出访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系进行学习交流。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生科院博士后工作站,2013年至今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任职。在微生物学、植物学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高原微生物、植物等资源生物进行长期研究,发表过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译作《基因密码》;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多次指导大学本科生科创项目,所在团队曾获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活动介绍

主题:AM讲座|【白领之夜】古籍中的隐形敌人与守护者——微生物的防与用
时间:2025年4月18日(周五)19:00–20:00
地点: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黄艳燕
活动流程:
18:30–19:00 活动签到(钢铁侠处)
19:00–20:00 讲座分享
20:00–21:00 自由参观(常设展厅)
参与方式:活动公益免费,限额90人,需提前在震旦博物馆小程序预约报名。